泾源县纪委
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廉洁榜样 正文

廉洁榜样

漓江源上“她风采”

稿件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 2025-10-27 11:23:43

  秋日的猫儿山,云海翻涌如浪,仙境般的景致里,一群身着制服的身影格外亮眼——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女同志们,刚结束一天的生态法规宣传,踏着暮色返程。山路上,她们清脆的山歌随风飘荡:“江似青罗带,山如碧玉簪……”歌声里,满是对这片绿水青山的热爱与守护的骄傲。

  在管理处24名干部职工中,15名女性撑起了“大半边天”。她们以“巾帼不让须眉”的韧劲,常年穿梭在崇山峻岭间:巡护山林时,她们踏遍每一条沟壑,不放过任何一处生态隐患;打击非法活动时,她们与盗猎盗采者斗智斗勇,用坚守筑牢漓江源头的生态屏障。这份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心、“事事落实到位”的行动力,让她们收获了累累硕果——全国三八红旗集体、广西三八红旗集体、八桂楷模等多项荣誉,正是对这群“漓江源守护者”最好的褒奖。

  作为漓江发源地,猫儿山素有“华南生态瑰宝”之称,山间珍稀植物密布,部分兼具药用价值,也因此成了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。于是,打击非法采挖、守护生态安全,成为管理处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
  2024年8月21日,当地群众向管理处反映:保护区内一辆可疑车辆已停放两日,疑似有人伺机开展非法活动。管理处即刻组建排查队伍,女同志们主动请缨,迅速奔赴现场。彼时的猫儿山,白天酷热难当,地表温度直逼40℃,山间蚊虫成团叮咬;夜晚湿气弥漫,凉意刺骨,但同志们依然严阵以待,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。她们轮流值守,双眼紧盯着可疑车辆的动向,在闷热与蚊虫的“夹击”中坚守了整整一天一夜。

  8月22日20时许,当6名盗采者开车载着野生植物逃离时,蹲守已久的工作人员迅速上前阻拦。经清点,现场查获野生七叶一枝花(重楼)15株、野生四块瓦26束、野生回春草69株——这些都是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的珍稀植物。“每种野生动植物都是生态链上的关键一环,盗采盗猎看似是‘无本生意’,实则会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伤害。”管理处保护科科长邓大军的话,道出了所有守护者的心声。据统计,仅2024年,管理处就出动管护人员4600余人次,劝阻非法采挖、盗猎人员780人次。

  除了以“铁腕”守护生态,这群女同志更用“柔情”守护生灵。为记录野生动物的珍贵影像,她们成了山间的摄影师:由于清晨是鸟兽觅食的活跃时段,所以,她们总会在前一天晚上提前检查摄像机、电池等装备,第二天凌晨四五点便背着十几斤重的设备上山,在隐蔽处静静等候。“你看,那身披雪白羽毛、拖着长尾的是雄性白鹇,旁边羽毛呈棕褐色的是雌性,它们警惕性高,要保持距离才能拍到清晰画面。”说起野生动物,管理处的女同志们如数家珍,“我们还曾拍到过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,当时一群雉鸟在林间觅食,镜头里的画面特别温馨,所有的辛苦都值了!”

  如今,保护区内已布设大量红外相机,这些“隐形的眼睛”记录下豹猫、花面狸等珍稀动物的生活轨迹、繁殖习性,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数据。在管理处与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,猫儿山的“生态家底”愈发丰厚: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最初的4种增至12种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达60余种,曾濒临灭绝的猫儿山小鲵,数量也从发现时的200余条增至2100多条。

  在守护生态的同时,如何让周边村民共享生态红利?这是管理处的同志们始终在思考的问题。过去,保护区周边村民大多“靠山吃山”,靠砍竹伐木维持生计,不仅收入微薄,还破坏了生态平衡。“不能让村民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,要把‘靠山吃山’变成‘养山富民’!”带着这份初心,管理处的同志们多次走访调研,最终敲定“生态+产业”的发展路径。

  管理处牵头筹集资金100多万元,在周边村寨建立5个生态经济示范点,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无公害水稻、培育生态茶、养殖生态鱼和竹林鸡;还帮村民改造民居、申办手续,发展生态民宿和农家乐,让“绿水青山”真正变成“金山银山”,周边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2319元跃升至2024年的2万多元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
  “我种了40多亩茶,如今收益年年增长。这‘黄金叶’真是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!”梁家寨村民潘金生算起收入账,脸上满是笑容。

  “如今的猫儿山周边,天蓝、地净、山绿、水清,村民的腰包鼓了、笑容多了,这就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画面。”管理处主任唐忠香说,这片生态净土的守护,离不开每一名干部群众的努力,更离不开那群穿梭在崇山峻岭间的“巾帼红”——她们以女性的坚韧与温柔,在漓江源头书写着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动人篇章。(通讯员 曹丽萍 吴晨曦)

>>><<<